日前,我院赵逵夫教授的《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一文(原刊于《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荣获第二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此次共评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优秀论文共10篇,奖金各一万元。
赵逵夫教授认为,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两简直接提到牵牛织女的文字:“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学者在解读上都有偏差或欠确切。《日书》中时日吉凶的确定,是日者在总结以前同时日有关的历史传说和偶然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建除、干支、五行理论推导和系统化而成,所以由其中关于牵牛织女的文字可以看出,“牛郎织女”传说中一些情节要素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制约和引导其情节发展的某些社会意识也已形成。新编《辞源》“织女”条采用范宁先生之说,以为自曹植《九咏注》始明言牵牛织女为夫妇,至今仍有人对范宁先生有关论文大加推崇,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缺乏了解的表现。
近年来,赵逵夫教授对西和、礼县一带的七夕风俗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乞巧节”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承悠久的乞巧文化活动得到国家认可。2013年8月七夕节前,在北京举行“西和乞巧节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