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军(1979.12-),男,汉族,江苏如东县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科生:《文学概论》《美学》《西方文论》《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西方美学史》《电影理论与研究》。
硕士生:《诗学理论与方法》《电影艺术研究》。
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化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
代表论文:
1.《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及其现代化》,《重庆社会科学》;
2.《论叙事节奏与叙事效果的达成——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甘肃理论学刊》;
3.《论“被现代图景”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展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4.《为什么茅盾的文学座次总在变化》,《博览群书》;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6.《萨义德的态度与指涉结构溯源与辨析》,《文化与诗学》;
7.《书斋里的革命抑或革书斋的命——从布鲁姆到萨义德再到罗蒂的文学批评策略》,《当代文坛》。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
8.《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
9.《文学中的劳动者与青年形象》(笔谈),《文艺报》。
专著:
《当代视觉与文学艺术中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符号化、视觉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19年4月。
项目:
1.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
2.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3.主持完成校级青年项目1项。
4.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
5.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形态、成因、演变及评价的诗学研究》,主持子课题《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展史论》体育大众文化研究。
6.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艺术典型符号研究》。
获奖: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