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立其大体:院长马世年开学典礼致辞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次数:874



尊敬的赵逵夫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0级新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新生的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文学院全体师生,向新入学的280位本科生(包括50位预科生)以及115位硕士生、13位博士生致以热忱的欢迎和热烈的祝贺!陇右文脉、斯文在兹,“百年师大,世纪中文”!欢迎大家来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也祝贺大家在经过了艰苦的奋斗与顽强的拼搏之后,选择了中国语言文学,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新华章!

对同学们而言,今天的这个典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它意味着大家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特别值得自豪的。另一方面,今年的开学典礼,更令我们百感交集!大家都体会到了特殊时期的不容易。读书不易,赶考不易,相聚在这里尤其不易。上学期五月中旬,疫情防控中恢复线下授课,我第一次来到教室,全班同学全部佩戴着口罩、而眼神中却充满热切与期待,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今天的典礼,更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克服了重重艰难才走到一起的,感谢大家!

我们现在常常说“仪式感”,大学的开学典礼就是一个人的经历中很重要的仪式之一。我有时候在想,这样的典礼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先秦以来士人的“冠礼”,也就是读书人的成人之礼。《仪礼》说:“冠者,礼之始也。”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一般来说,冠礼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和大家现在的年龄也大致相当。《楚辞》的《九章》中有一篇,叫《橘颂》,根据赵先生的考证,这就是屈原在行冠礼时所做的诗。他以橘自喻,表明自己的品格与理想,其中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又说:“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看来,屈原的人格信念与人生理想,在他的成人礼上就已经确立下来了。所以,今天这样的仪式,对大家来说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去年的开学典礼我也有一个致辞,题目是“追寻中文专业的意义”,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今天,我想接着去年的话题,来谈谈我们如何坚定中文专业的信念,保持专业的定力。我想说的是,对于即将开始的专业学习,同学们应该有着怎样的信心与信念?这里用了“信念”一词——我的意思是,对于专业学习,我们需要有一种信念!

如何坚定中文专业的信念?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需要特别强调的:第一,礼敬学科传统;第二,坚持专业理想;第三,厚植家国情怀。

先来说学科传统。西北师大中文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中国文学门,算起来已经是118年了。1939年北京师范大学西迁之后,整体改建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独立设置,也就是后来的中文系。2000年,学校在中文系、历史系、古籍所等系、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院,赵先生就是首任院长。所以,百余年的师大历史,也就是中文学科的世纪历程。我们说“百年师大,世纪中文”,既是对这百余年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中文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应担负的世纪使命的期待!这足以使我们对学院、对学科、对专业充满信心。

由此说到中文专业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优良传统。这里有一系列足以令我们自豪的前辈学者。譬如: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国语注音字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黎锦熙先生,他也是毛主席的老师,我们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就是他提出来的;古典文学名家、诸子学、乐府学、中国文论研究专家、与顾颉刚共同主编了《古史辨》的罗根泽先生;翻译家、新月派诗人于赓虞先生;戏剧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古典文学专家、文史学家、梁启超誉之为“奇才、美才”、认为可以比肩武威张澍的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音韵学家、《中原音韵研究》《等韵源流》的作者赵荫棠先生;翻译家、俄罗斯与苏联文学研究专家徐褐夫先生;语言文字学家、《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外国文学专家、日本小说《我是猫》的翻译者尤炳圻先生;语言文字学家、文献学家、新编诸子集成《潜夫论笺校正》的著者彭铎先生;古典文学名家、音韵学家、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声类疏证》《文心雕龙注译》的作者郭晋稀先生;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主编陈涌先生;古典文学名家、甘肃文史研究专家、武威李氏的李鼎文先生;现当代文学研究名家、鲁迅研究、胡风研究专家支克坚先生,等等。还有古代文学、古典文献研究专家霍旭东先生、胡大浚先生、蹇长春先生、尹占华先生,语言学研究专家张文熊先生、吴福熙先生、叶萌先生,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李树凯先生、张明廉先生、彭金山先生,写作学、文章学研究专家任遂虎先生……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今天更有我们尊敬的赵逵夫先生,他带领学科创建了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还以将近八十岁的高龄,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所以,大家能来到这里学习,更应该有一种信念,对传统的礼赞与对未来的自信!

再来说专业理想。我这里所讲的“中文专业”,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于本科生而言,它所指就是专业目录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其中既包括汉语言文学,也包括秘书学。对于硕士生而言,它指的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对于博士生而言,则是每一个二级学科下面所开设的具体研究方向——在座的13位博士生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很明确的。

这里特别要提到秘书学专业。我们的秘书学是整个西北地区最早开设、也是首屈一指的专业,距今已经有整整30年了。从专业需求来看,这是个很紧缺的专业,应用前景很好。我们给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就是“小班化、精品化”的模式,特别限定招生计划,专门优化培养方案(每年招生计划限定为30人)。同时,还将开设“高级文秘与文化工作”研究生招生方向,打通本、硕之间的瓶颈。我们的专业定位,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为西北第一、全国知名的品牌专业。所以,今天在座的这30名同学,将来很可能就是全国优秀的秘书学人才。期待大家!

如何坚持我们的专业理想?我的理解是,在专业的学习上不好高骛远,也不见异思迁;不浅尝辄止,也不歧路亡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目标明确、咬定青山,要有持守,有定力。一句话,理想就存在于日常之中。孟子说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这就是“立其大体”,专业理想就是这个“大体”。《礼记·学记》当中也说,一个人入学受教,九年之后可以“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意思是触类旁通、独立而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从而达到“大成”的境界。坚守专业理想,特别需要这样“强立而不返”的精神。

最后是家国情怀。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大家的感受可能更为深切。在疫情肆虐、洪灾空前、国家多难的时刻,我们的专业学习更需要有家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位读书人最为宝贵的品质。前几天,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84岁的钟南山先生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位被誉为“国之脊梁”、“国士无双”的老人,受勋时步履从容坚定,目光自信沉着。我尤其注意到颁奖词中的一句话:“敢医敢言,勇于担当。”在举世沉默、钳口缩舌、皆不敢言的时候,钟老之所以能直言无畏,我想这就是他的专业信念与家国情怀使然。

家国情怀,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专业学习中。将来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教书育人、文学报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专业就是最为基本的力量。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伏俊琏先生解读说:“我们对报国不要理解得过于高不可攀,它其实是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章太炎先生在《新方言》中,就是要证明周汉的传统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不灭。所以,中文专业也就是解决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文化根基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我们说“世纪中文”,我想,再过一百年,中国语言文学依然会是这个民族的核心课程。陈平原说一个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道路也取决于中文!

东汉的大学者王符——他也是我们甘肃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在他的《潜夫论·赞学》中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所以,“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这实际上是继承了《论语·学而》《荀子·劝学》等先秦诸子的劝学传统。我们今天的典礼,其实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坚持理想、坚守正道、坚定信念!

祝愿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丰盈精彩、收获满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