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15:00至18:30,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哲学学院协办的“中华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在文科实训大楼103室拉开帷幕。第一期对话主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读元典”。对谈嘉宾有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俊宗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高年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玉红教授,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姜宗强教授。教务处处长王治和教授,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师生60多人以及线上腾讯会议平台20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马世年教授主持。
张俊宗教授从四个维度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元典”。一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张教授结合当前抗疫经验与教训,征引日本学者福山及池田大作的著作,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张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的讲话、一带一路基本观念以及福山对自己前期观念的反正三个事例论证中国必将承担照亮人类历史未来的重担,而阅读元典是文化振兴的基石。二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张教授分析了中国衰落及复兴的重大历史拐点及当代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气派学术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阐释、发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元典一定是原创的,具有影响的长远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四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要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胸怀中国梦、有中国自信的人。西北师范大学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具备做“冷板凳”、研究冷门绝学的师资基础,其他兄弟院校也对我校元典导读课程的开设有殷切的期待。同时,张教授针对元典阅读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可以以人类轴心时代作为确定元典的时间段;另一方面,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采取行动研究方法,不断推进课程的开展。最后,张教授谈到新课程的开设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呵护,希望“中华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在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推进,从而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全校通识课程体系。
赵逵夫教授高度评价开设“中华元典导读”系列课程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这既有助于引领学科科学发展,亦有益于加强传统文化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引领作用。赵先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论及世界发展的融合大势,强调回归元典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他认为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社会,阅读元典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有着密切联系,而回归元典就是回归传统文化的本源。赵先生的发言慷慨激昂又不失幽默风趣,体现了老一代学者扎实全面的学术功底与关爱后学的慈爱之心。
韩高年教授从“元”“典”两字本义出发对“元典”进行界定,并结合世界几大文明都在轴心时代出现了哲学突破,解释和说明了元典的生成时期。他认为元典及历代对其的阐释构建了中国的知识谱系和学术谱系,强调“小康”“大同”等观念更是出自于儒家经典,因此结合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现实需求来考虑,阅读元典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坚持的一件事。
“元典是中华文化底色,是民族共同记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武器库’。”何玉红教授认为对元典阅读的重视,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并推动当下的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且在我们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时能温故知新、推陈出新,使元典历久弥新。
姜宗强教授以元典所具有的根源性为切入点,结合语言、文化、生命经验、身份的根源性展开“我们为什么要读元典”这一问题的探讨,并提出要学会用“他者”的眼光看待元典,在阅读过程中也要注意多元文化之间的互鉴互补。
王治和教授高度评价“中华元典导读”系列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表示全力支持“中华元典导读”课程建设,倾力将其打造成全校通识课的示范课程、品牌课程和一流课程。
在提问环节中,与会学者对跨专业共同研读经典的意义、出土文献对元典导读的价值以及理工科是否要开展元典导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回答。
马世年教授在主持过程中指出,中华元典导读课程的开设,遵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精神,也符合回归元典的趋势,更有助于广大师生返本归元,体会伟大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中华元典导读”课程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元典对话”“元典精读”和“元典研究”。其中“元典对话”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也就是“导论”性质的讲座;“元典精读”面向文史哲等人文专业开设,强调文本的细读;“元典研究”则是面向专业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侧重专题的研讨。系列课程将从经部元典入手,兼及诸子、史部及楚辞等文献,从形式上采用对话、讲授、研讨、读书会及微课等形式,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元典课程推向校外、推向全国、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