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丨姚爱斌:辞中之“骨”与意中之“骨”

——刘勰与钟嵘“风骨”论内涵比较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366

2020年12月23日,应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文学院兼职教授罗剑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爱斌为我院师生了题为辞中之与意中之”——刘勰与钟嵘风骨论内涵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学院院长马世年教授主持。

姚爱斌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在该领域造诣精深,研究成果卓著。



姚爱斌教授从讨论刘勰的风骨论入手,就诸家对“风骨”概念的阐释界定进行了述评。姚爱斌认为对于“风骨”的解释,应当立足于《文心雕龙·风骨》文本基础之上来解读,且对于《风骨》篇中产生歧义的字句,应参照他处,以酌定其义;姚爱斌探讨了多种“风骨”论的解释纬度,并根据自己的方法,通过对刘勰“辞—意”二分式文体结构的基本分析,从而将“风—骨”与“辞—意”对应起来,提供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纬度,还原了刘勰风骨论的真正内涵。紧接着,姚爱斌就“骨”的多种用义及其内核又进行了论说,总结出“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其喻义间的关系。最后,姚爱斌引出钟嵘的“风力—骨气”论以及陈子昂的“风骨”说,指出二说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从“风骨”内涵以及适用对象来区分刘勰与钟嵘、陈子昂之不同。

报告结束后,姚爱斌文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