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用“非遗”传播红色文化,用“红色”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1-07-30浏览次数:3460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砖雕、脊兽、剪纸等 8 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同时,通渭县也是红色革命文化圣地,榜罗会议的召开正式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正确决定。

716721日,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红色文化”工作坊实践团一行11人赴定西通渭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以通渭县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载体,沉浸式体验通渭“非遗”文化小曲戏、剪纸、麦秆画、刻瓷、皮影中的红色元素,立足当地文化特色,深度探寻通渭非遗和红色文化的魅力。


文化体验:感受“红色甘肃”革命历史

716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及金城古建一条街体验甘肃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



百年足迹,峥嵘岁月。在甘肃省博物馆,实践队员重点参观了《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和《旗帜飘飘——长征在陇原》主题展览。看着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一段激情满怀的革命历史。充分感受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甘肃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陕甘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西路军的河西鏖战,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等一系列鲜活的历史进程和伟大的历史画卷。



在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实践队员参观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博物馆、黄河桥梁博物馆和兰州文化体验馆,感受兰州历史文化气息和“非遗”文化。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采用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数字化现代手段,展示兰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兰州鼓子、永登高高跷、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兰州剪纸、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等非遗实物、资料和代表作2000多件。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一大特色,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活态”展示让实践队员在充分享受全新视觉盛宴的同时,起到了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作用。


匠心传承:探寻通渭“非遗”文化魅力

717日,实践队员到达通渭后,第一站便前往坐落在秦嘉徐淑公园的百姓大舞台这里的小曲艺人们正在演唱通渭小曲《小姑贤》,配乐婉转,声音铿锵,方言恳切,将曲中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实践队员眼前。演唱完毕后,实践队员与小曲艺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据通渭小曲传承人庞月花介绍,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通渭境内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曲调娴雅,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县的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718日,实践队员分别拜访了通渭剪纸市级传承人李淑兰通渭麦秆画县级传承人郭百花和通渭刻瓷市级传承人王小宁。实践队员深度体验了指尖艺术的魅力,感受民间非遗文化的深厚积淀。





通渭剪纸市级传承人李淑兰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学习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实践队员自己操刀,拿起剪刀精心用剪纸剪出了五角星、双喜字、窗花简易图案



悦心国际书画村麦秆画工作室,实践队员参观了制作技法精湛的各类麦秆画作品。同时,在通渭麦秆画县级传承人郭百花的耐心指导下,实践队员深度体验了麦秆画的制作流程和技法。




实践队员们用麦秆动手制作了西北师范大学校门和向日葵图案,用亲身实践深度体验非遗文化



悦心国际书画村刻瓷工作室,队员们参观了刻瓷作品。通渭刻瓷市级传承人王小宁十分热心地为实践队员讲解了刻瓷技艺的知识,让实践队员了解到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719日,实践队员前往通渭县文化馆,参观了通渭民俗文化展厅,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座谈,了解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并就当地采取的非遗传承经验和做法做了基本了解。



期间,实践队员与通渭皮影戏县级传承人程宏和通渭皮影戏市级传承人孙金牛进行亲切谈,感受光影传奇通渭皮影戏文化,了解通渭皮影戏的传承发展情况。两位老师分别为皮影戏南派和北派传承人,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南派的细腻悠扬和北派的豪迈雄放的唱腔



在与传承人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也了解到,通渭县非遗文化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创新发展,其中红色元素的创作的重要载体。在通渭小曲、剪纸、麦秆画、刻瓷和皮影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抗疫精神、长征精神、红色故事和人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了作品创作之中,贴近民生和时代的创作,更好传播推广了非遗文化。


党旗引领:传承“长征精神”革命基因

720一早,实践队员风尘仆仆驱车前往通渭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参观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举行了庄重的敬献花篮仪式。实践团在纪念馆前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博古等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雕塑敬献花篮,并向革命先烈行三鞠躬礼。





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实践队员参观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和榜罗镇会议旧址,重温长征路上这段伟大的历史岁月。



在榜罗镇会议旧址,一间土木结构的单面房屋,一张大方桌,五把椅子,五只陶土黑碗……桌上陈设的清油灯、烟灰缸和茶壶等都是原件,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这些看起来陈旧简陋的生活用品,成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历史见证。



 “1935927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就在这间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析讨论了红军所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研究了红军落脚点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抗日新阵地的方针,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作出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的重要决定。”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说。



1935929,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毛泽东同志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首次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热情赞扬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30傍晚,在县城河滩上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大会餐。



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中的党员面向党旗举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仪式,激发全体党员的爱国热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崇敬。



720日下午实践队员专程前往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和通渭县南园运动场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重访毛泽东首次激情满怀地朗诵著名诗篇《七律·长征》的诗碑遗址。




   据悉,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红色文化”工作坊实践项目团队将以此次实践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甘肃非遗资源,探寻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契合点,借助非遗元素和红色元素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载体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近大众、贴近生活,用“非遗”传播红色文化,用“红色”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