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16日晚,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属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邀请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河西学院、陇南师专、定西师专等高校和甘肃省图书馆、甘肃文化出版社,凉州文化研究院以及陇南、庆阳、武威、定西等地区县区市方志办、档案馆等单位古籍整理专家学者40余人线上召开“学习《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意见》暨加强古籍整理专家座谈会”,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媒学院部分教师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参加座谈会。
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甘肃省古籍保护整理工作”畅所欲言,积极献言献策,期望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发挥领头羊作用,抓住《意见》的大好机遇,联合全省高校、省文史馆、省图书馆、省方志办和地方图书馆、方志办的力量,做好甘肃省古籍调查摸底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地方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与会专家深情回忆师大古籍研究所一代又一代学者彭铎先生、郭晋稀先生、路志霄先生、李鼎文先生、甄继祥先生和霍旭东先生、胡大浚先生、赵逵夫先生、伏俊琏先生等对甘肃省古籍整理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充分肯定古籍研究所39年来在抢救、整理甘肃地方文献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古籍所为甘肃省培养大批古籍整理人才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古委会直属的全国唯一一所地方院校研究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除陕西师大之外的唯一一所古委会直属研究机构。近年来,古籍所在项目申报、著作出版、获奖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其中赵逵夫教授2项、马世年教授1项。此外,还有古籍所全体教师编写完成的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漆子扬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重大项目《张澍全集》等,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西部项20余项。
据古籍研究所联合省内高校和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博物馆调查,1949年前甘肃汉文典籍大约有3000余种,大多数流失散佚,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国内外现存甘肃汉文典籍除敦煌文献和民间收藏之外,共计500种左右,其中经部古籍95种、史部古籍250种、子部古籍60种、集部古籍90种。古籍研究所1983年规划的“陇右文献丛书”,目前已经整理出版《人物志译注》《李益诗集注》《权德舆诗文集》《令狐楚集》《梁肃集》《赵时春诗文集笺注》《张晋张谦集校笺》《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续敦煌实录》《陇右近代诗钞》《甘肃人物志》《陇右方言》《陇右方言发微》《酒泉宝卷》《陇南金石校录》《凉州府志备考校注》《甘宁青史略校注》等约50部。原所长胡大浚教授主持点校出版“西行记丛萃”元代到1949年的甘宁青新西行记21部。2019年规划赵逵夫先生任编委会主任、漆子扬教授任主编、丁宏武教授任副主编的“丝绸之路文献丛刊”,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影印出版《甘肃省志集成》45册3部,《甘肃府县旧志全编·兰州卷》《天水卷》《庆阳卷》《河西卷》《定西平凉白银卷》《陇南甘南临夏卷》共125册176部、《中国西部民俗文献丛书》67种、《丝路稀见刻本宝卷集成》《丝路稀见抄本宝卷集成》20册57种,合计总303种。
此次座谈会由古籍研究所所长漆子扬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马世年教授致欢迎词,文学院党委书记张理中总结发言并致感谢词。马世年、张理中一致强调,文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古籍所要紧紧抓住良好机遇,紧跟时代步伐,有力推进已有古籍整理成果的社会化转化和数据化建设,强化服务社会意识,让古籍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培养全社会热爱古籍、保护古籍的文化观念,为增强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