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烈庆祝西北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传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弘扬学校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文化,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5月16日至5月26日举行了“迎百廿学府校庆,展青年教师风采”——文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院级初赛,共有13位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大赛,做了非常精彩的教学展示。
一、周忠强
5月16日第3-4节课,周忠强老师在特教楼203教室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忠强老师紧扣单元主题“以史为鉴”,从西周兴亡的转折点“国人暴动”导入课程,介绍了《国语》一书的基本情况,并将《左传》《国语》的叙述特点进行对比。在课文学习阶段,周老师为学生疏通字词,讲解文意,分析结构,辨识特点,通过扩展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于“国人暴动”的理解。最后,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密切结合现实,分享课文对于个人生活的启示。
周老师备课认真,内容充实,授课教态自然,情绪饱满,逻辑井然,教学节奏合理,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教学之路,任重道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我认为应当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要有长流水”,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虚心听取同行专家意见,不断丰富教法与经验,在教学相长的课堂实践中努力进步。
二、慕江伟
5月16日第7-8节课,慕江伟老师在10号教学楼204教室进行了《中国新诗研究》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新诗的‘一体化’(1949-1959)”。
慕江伟老师从50年代新诗统一声音形成的历史背景导入课程,指出解放区诗歌和新诗中的“革命诗歌”在50年代成为主流“声音”。接着重点介绍了50年代新诗诗人队伍的增加与减少,以及50年代新诗“一体化”推进的三种模式,包括树立典范、思想改造以及政治“命令”。整堂课结合具体的诗人、诗集、诗歌事件等,分析诗歌在50年代的存在样式与功能作用。
慕江伟老师教学准备充分,重点突出,讲解条理清晰,举例生动有趣,感染力强。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启发与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中国新诗的学习,需要新诗史的积累、作品的细读,新诗的自创,以及问题的发现,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中国新诗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课堂中我始终坚持调动学生积极去思考,鼓励他们寻找“初版本”去读,进入历史现场的阅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第一轮讲授《中国新诗研究》课程,教学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感谢评委老师的悉心点评,让我看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敦促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伏雪芹
5月17日第3-4节课,伏雪芹老师在10号教学楼508教室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谏逐客书》。
伏雪芹老师从“早期秦文化与秦人居陇创业史”导入课程,指出早期秦文化发源、发展于甘肃境内,嬴秦的根源在甘肃。了解秦国的早期文化,对认识秦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李斯其人”“逐客事件的始末”以及“《谏逐客书》文本细读”展开。关于“李斯其人”,主要围绕李斯及其“仓鼠一叹”展开讨论,串联李斯的生平经历;通过“逐客事件的始末”,介绍了《谏逐客书》的创作背景;通过带领学生细读文本,讲解了《谏逐客书》的艺术成就、李斯的行文风格及其游说技能。
伏雪芹老师备课认真扎实,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设计合理,课堂导入新颖别致,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授课情绪饱满,教态大方自然,语言流畅得体,注重启发和引导,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良好,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情感的共鸣,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三尺讲台万仞山,从容站定岂等闲”,要讲好一堂课,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充实自己。教学活动是知识、情感和技巧的有机融合。感谢督导组的老师提出的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能够进一步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
四、张安
5月17日第3-4节课,张安老师在7号楼406教室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哀郢》。
张安老师从回顾屈原生平事迹导入新课,首先概要性地介绍了屈原的《九章》,其次介绍了《哀郢》创作的背景,以及《哀郢》的结构,最后讲解全诗,并对全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关键段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张安老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充实,讲解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感染力强。在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良好,注重启发与引导,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与人文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能拥有较为充沛的人文感情,培养人文精神。本节课对《哀郢》及“楚辞”这一题材的讲解,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本素养方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在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能感受到屈原当时的情感方面做得仍有不足。感谢各位评审专家的指导意见,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景浩
5月18日第1-2节课,景浩老师在10号教学楼402教室进行了《中国古代文学Ⅰ》的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
景浩老师将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包括本源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践论四个方面;《道德经》的文学艺术,包括善用比喻、音韵协和、诗性说理三个方面;《道德经》的文学史影响,包括打开想象空间、提供自由精神花园两个方面。景浩老师总结强调,《道德经》一书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上。《道德经》广泛而系统的讨论了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等多个重要命题,提出了“道”是万物的本源,全智全能,不可言说,人只需要顺应天道、“无为而治”,即可成为完人圣人等重要结论。《道德经》作“减法”的实践思想与儒家作“加法”的实践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实践观。
景浩老师教学准备充分,态度认真,讲解透彻,征引资料丰富,深入浅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教学相长,好好备课、用心上课,自然能长进学力。赛教相长,每一次比赛都是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感谢督导组老师的指导,使自己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六、黑金福
5月18日第3-4节课,黑金福老师在10号教学楼314教室进行了《秘书职能环境》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内容为“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及其作用”。
黑金福老师首先分享了一则关于秘书改善工作环境的案例,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引子。回归课本,提出秘书职能环境是指秘书发挥职能作用的环境、秘书职能活动基础的总定义。在对秘书职能环境有了总体的认识后,进一步介绍秘书职能环境的层次结构,按照秘书所在组织外部的环境、秘书所在组织内部的环境、秘书机构内部的环境的顺序依次介绍秘书职能环境的三个层次结构,使同学们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秘书的职能环境。黑老师最后带领同学们学习了课本中给出的两个案例,引导同学们把所学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
黑金福老师备课认真扎实,课堂教学设计合理,讲解思路清晰,能够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学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秘书学概论》是文学院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秘书工作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来诠释相关理论的教学方法,得到督导组老师们的肯定。“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感谢老师们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
七、刘志刚
5月18日周三第5-6节课,刘志刚老师在10号教学楼406教室进行了《现代汉语》(下)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单句的句型及句式”。
刘志刚老师从“句型”“句类”“句式”三个概念的区分导入课程,重点阐述了三者的联系与不同,并对“句型”从“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常见句式的讲解中,刘老师指出“主谓谓语句”可以根据谓语的词性分别划入主谓句的三种类型当中,但有些教材将“主谓谓语句”纳入“主谓句”的第四种类型,这仅此编排体例的问题。在“把字句”“被动句”的讲解中,刘老师在讲解其概念与特点的同时,以河湟方言为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了“处置式”的表达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希望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多体察自己母语特点,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刘志刚老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充实,授课情绪饱满,教态自然,能够结合实际,注重课堂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作为一个新人来说,站稳讲台是我最大的追求,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安慰。教学是一个相互成长的过程,学生亦是我最好的老师,珍惜每一个学生和我交流的机会。每一堂课我都精心准备,以期让每位学生从不同视角获得成长。课后专家组给中肯建议,我将反思自己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八、王梦琪
5月18日第7-8节课,王梦琪老师在教学10号楼408教室进行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内容为“曹禺戏剧”。
王梦琪老师首先简单梳理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新文学第二个十年戏剧发展状况。结合曹禺文学经历,突出曹禺戏剧创作的多重缘起。本着“文史并重”的教学理念,对曹禺的《雷雨》进行部分节选的文本细读,结合部分影音资料剖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总结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王梦琪老师备课认真,教学设计合理,情绪饱满,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较圆满地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一堂好的课是多方面因素的融合,备课需全面、认真,课堂各个环节需要精心打磨,把握学术前沿与动态,将最鲜活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感谢督导组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深入反思,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
九、蒙娜
5月19日第1-2节课,蒙娜老师在新校区特教楼215教室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老舍《断魂枪》。
蒙娜老师首先介绍了老舍生平及主要作品;其次讲解研究老舍的五把钥匙,这五把钥匙依次是:1.老舍是北京人;2.是满人;3.是穷人;4.生于19世纪最末年,死于1966年;5.在国外生活了近10年。最后重点讲授了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蒙娜老师备课认真,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任务。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本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给每位参赛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通过比赛找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真正达到了激励学习、促进提高的目的,对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今后更好的从事教学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马晓舟
5月19日上午3-4节课,马晓舟老师在10号教学楼404教室进行了《中国古代文学Ⅰ》的课程教学展示,该课程教授的内容为《晋公子重耳之亡》。
马晓舟老师首先从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讲起,梳理了晋国局势发展和重耳流亡的原因,并通过讲解《左传》所记载重耳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的遭遇,分析重耳从贪图享乐的公子,到雄心壮志的国君的成熟过程,并结合重耳逃亡十九年晋国内部的情势变化,向学生展现了一位春秋霸主的成长史。重点分析了重耳成功的原因,即善于审时度势、从善如流、克制隐忍、坚忍不拔等,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良的品质。
马晓舟老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设计合理,讲解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声音洪亮,富有激情,感染力强。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良好,注重启发与引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对于文学经典的讲解,应阐明作品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发掘作品的当代价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专家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一、崔国清
5月19日第3-4节课,崔国清老师在7号教学楼401教室进行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的内容为“历史进程中的‘作者’概念流变”。
崔国清老师从“作者作为制作者(maker)”“作者作为创作者(creator)”“作者作为生产者(producer)”“作者作为书写者(scripter)”四种作者范式的转换导入课程,进而指出四种范式中的两条进路,即“作者导向”与“反作者导向”,接着重点介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对作者概念的界定。崔国清老师强调,历史进程中的作者概念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所指,文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作者”这个轴心而具体展开,我们理解作者的方式不仅决定了我们构想、写作、阅读、评判文学作品的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构建、理解文学理论的方式。因此,要恰切回应当下文学的危机或者说文学理论面临的严峻挑战,就十分有必要从整体上对作者问题再次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反思。
崔国清老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切中时弊,教学设计合理,教态大方自然,授课富于激情,善于活跃课堂氛围,和学生互动良好,注重启发和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文学概论》本身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尤为强调“以作品之情动人,以理论之理服人”的情感引领和人格养成,尽量从具体的作品进入,通过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文学作品细读能力。
十二、宋登安
5月20日第3-4节课,宋登安老师在10号教学楼406教室进行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展示,该节课讲授内容为“曹禺的戏剧”。
宋登安老师从“曹禺的生平与文艺思想”“代表性剧作”“曹禺戏剧的特点和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交流讲解。一方面,宋登安老师对曹禺的父亲、继母、保姆对曹禺在文学方面的影响进行了介绍。曹禺进入“南开新剧团”后,又受到西方戏剧及五四新文学作家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宋登安老师以曹禺的代表剧作《雷雨》为重点讲解对象,同时穿插《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对曹禺的戏剧思想和创作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
宋登安老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讲解思路清晰。从作家的生平和所受文艺思想的角度入手,对曹禺的作品进行详实的分析。课堂互动性好,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我的一位授业老师曾经说过:“要用一生去补课!”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登上讲台以后,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要讲好一堂课,讲好一门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此次教学大赛及评委老师的意见,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三、王晏桦
5月20日第3-4节课,王晏桦老师在教学7号楼401教室进行了“中国古代文学Ⅲ”课程的教学展示,该节课所授内容为“中唐后期诗坛——韩孟诗派”。
王晏桦老师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由问题导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中唐时期的诗派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诗歌流派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韩孟诗派是怎样形成的,具有哪些特征?韩愈的生平经历对其诗歌创作有何影响?由问题推进教学各环节的展开,逐层深入,细致分析,注重学生阅读经验的整合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着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王晏桦老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讲解透彻,征引资料丰富,师生互动精彩,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熟练,PPT课件制作精美,板书美观规范,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教学感悟与比赛收获】《中国古代文学Ⅲ》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需处理好文学史的宏观叙述和具体作品赏读之间的关系,在关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读原始文本,在具体作品中沉潜涵泳,培养其阅读趣味、丰富其审美经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我对这门课的期许,希望带着学生从作品和常识出发,由小入大,由点及面,了解文学发展规律,探寻文学现象和文学本质,感受古人的思想情志,感知古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领略作品背后的时代风貌,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传统。最后,感谢评委老师指点迷津,传授心得,敦促我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以上以教师参赛时间为序)
学院邀请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教师代表担任本次教学大赛评委。漆子扬、丁宏武、孙强、雷黎明、朱斌、李明德、罗立桂、周小娟、康孝云、王延模、朱元军等老师认真观摩了各位参赛老师的教学展示,并在课后即时进行随堂点评与充分交流。各位评委老师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板书设计、与学生互动以及PPT制作、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等方面对每一位参赛老师的教学展示做了精准而客观的评价。
5月20日,本次教学大赛院级初赛圆满结束。全体评委老师召开集体讨论会,对本次教学大赛举行全面总结。各位评委老师特别强调了举行本次教学大赛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各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中的精彩表现,认为借助教学创新大赛的平台,青年老师得到了历练,进步和提高都很大,逐渐成长为本科教学的一支生力军。同时,也指出了青年老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掌握、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等不同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改进的方法,让青年老师获得了很大的教益。
经评委组老师集体评议,大家一致同意推荐王晏桦、马晓舟、蒙娜、崔国清、伏雪芹、张安等六位老师参加文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院级决赛。院级决赛拟于5月30日(星期一)8:30-12:00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10号楼B区309)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