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文学院积极开展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侧记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05-31浏览次数:824

为积极落实《西北师范大学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及要求,20225月文学院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教育引导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坚持党建引领,多层次传达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融通。学院党委书记张理中同志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党课,理论结合实践,深入讲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政策和相关知识,引导师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师生代表参加党委统战部组织的甘肃省2022年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聆听甘肃省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宣讲组组长海占德作专题宣讲;召开学院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会议,全面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校党委统战部印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学习资料汇编》《民族宗教工作应知应会知识》以及学院汇编学习资料,深入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知识和法律法规,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教职工大会、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巩固、强化学习,使师生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识更加明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践行者。利用系、所(室、中心)、团委、班级日常管理督促功能,督促全体师生利用各类材料和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在业余时间加强对民族宗教以及民族团结方面的自学工作,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发挥班团优势,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班团组织生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与,深入师生中,分头参加交流会,主动发挥监督、引领作用;本科班主任、读书导师,研究生导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交流,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倾听学生心声,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挥班团组织优势,做好政策宣传全覆盖,组织2021-2018级共20个班级组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各班级、宿舍自主学习《西北师范大学民族宗教工作应知应会知识》学习资料,结合学院民族生较多的特点,重点就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行宣讲,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16日晚,学院辅导员康亚芸和新疆内派辅导员薛菊萍老师在10B409会议室召开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学生座谈会,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意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六个相互”(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创新文艺活动,全领域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为有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院团学组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体的系列校园文艺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团委制作宣传展板,广泛宣传民族团结系列活动。515-31日,举办文学院民族团结专题文艺作品创作大赛,活动以“石榴花开别样红 民族团结谱新篇”为主题,面向文学院全体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征集作品。作品类型分视频创作类(特色民族舞表演、民族团结诗歌朗诵、民族音乐演唱创作)、书画作品类(书法绘画作品)、其他作品类(手抄报、黑板报、剪纸等形式),共有59名学生获奖。516-22日,开展文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征文大赛,经评审,共有14份征文作品获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523-27日,文学院“聆听心语·妙手绘愿”美育体验课堂通过陶艺艺术体验、捕梦网手工制作、插花艺术体验美育课堂艺术表达的形式,架起身心交流的桥梁,感受内心美好世界,达到“用美育滋养心理,用艺术治愈心灵”的目的,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热情参与。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文艺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主旋律,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教育,自觉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