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文学院杰出校友论坛第九讲丨张廷银:西北师院精神的当代启示

——由西北联大时的黎锦熙先生说起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07-08浏览次数:248

20227月6日下午,应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张廷银教授莅临我院,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西北师院精神的当代启示——由西北联大时的黎锦熙先生说起》的学术报告,线下、线上9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杜志强教授主持。

  

  

张廷银教授1987年毕业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文献》杂志常务副主编多年,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在我校喜迎建校120周年之际,张教授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和对母校精神的深长之思,以我校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的生平、学术和教育活动为切入点,挖掘和阐释母校精神,解读母校校训,其母校情、桑梓情十分感人,其研究视角启人良多。

报告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黎锦熙先生为中心,探寻黎先生在普及文化、扫除语言障碍、“阐明四千年来国故整理的旧账”等方面的努力和功绩,对黎先生坚定的文化担当意识和使命感给予高度赞誉;分析了黎先生首重目录学、音韵学课程的见解与教学实践,并以此来勉励中文学子,一定要夯实中文专业基本功。张廷银教授对我校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进行了深入解读。“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是黎先生的经典名言,极为精炼地概括了学术、学问与人生之要旨,后来被我校立为校训,正大庄严地训示着每一位师大学人。我校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曾专文予以阐释。张廷银教授在赵先生阐释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创新,认为校训的基本思想是,“术”欲圆通,“行”须“方直”;学术须俶傥潇洒,学问须敦厚实在;而将“知术欲圆”放在第一位,更是直指大学教育之根本,因为大学教育就是要探寻敦厚实在基础上的通圆之“术”。进而,张廷银教授还引申到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做学问决不能投机,但学术一定要有“圆通”之“巧”。

  

  

报告第二部分,是分析西北师院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张廷银教授联系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前校长李蒸先生在创办西北师范学院过程中兢兢业业、“术”直“行”圆的智慧人生,及其努力沟通、联络各方而草创建业的历史功绩,还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指出:继承和发扬西北联大、西北师院时期那些卓越教育家的教育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坚守文化信念、坚定推动和提升文化的崇高使命感,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牺牲精神,为了信念和事业,委屈自我亦在所不惜;进而,张教授要求,新时期的师范生也应当学习老一批教育家的情怀与精神,至少要把自己锻造成“学堪人师,行足世范”的教育者。这是师范生最基本的素质。

报告中,张廷银教授语含感情,侃侃而谈,立足点高,分析入微,引起了听众的深深共鸣。我校文学院副院长王浩教授在听完报告后,对张教授关于校训的精彩解读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对张教授关于做人与治学、学问与学术关系的概括表示深切认同。部分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张教授都给予耐心解答。

张廷银教授的报告,是我校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中,第一个深入研究黎锦熙先生、解读校训的学术报告,也是一位老师大毕业生在学成归来后,献给母校建校纪念活动的一份厚重之礼。张教授也表示,他会以报告内容为基础,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以推动校史研究,凝练西北师大精神。

 

 

主讲人简介:

张廷银,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学院1987届校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著有《魏晋玄言诗研究》《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发表论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