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世纪中文云讲堂·名家讲坛丨谢有顺:作为个体真理的文学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11-11浏览次数:384

2022年11月8日,应我校文学院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作了题为《作为个体真理的文学》的线上学术讲座。来自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300位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李晓禺副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谢有顺教授为与会者分享了他对“作为个体真理的文学”的认识与理解。谢教授指出,与从众多个体中抽象出共性和普遍性的哲学不同,文学更多地强调讲述个体的真理,文学旨在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作家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体验转变为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谢教授旁征博引,以李杜诗、《红楼梦》、卡夫卡、鲁迅等作家作品为据指出,优秀作家的书写拓展了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生边界的认知;而我们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往往也需要还原落脚到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形象当中,他们(往往是悲剧的形象)浓缩了作者自我的忧郁、怀疑甚至否定。世界的丰富性源自由无数个体汇聚成的“群”。紧接着,谢有顺教授带我们回顾了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现代社会、现代文学发生的重大标志之一,则在于个人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他以郁达夫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著名论断“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为入口,分析了梁启超、胡适、鲁迅等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 “文学应当写出并表现觉醒的个人”的观点。同时,谢有顺教授也指出,对个体真理价值的强调并不是提倡完全封闭的自我,但自我通向他者与社会,有一个必然的前提,就是文学必须先“有一个我”。“个人”的书写,是作者与他者达到共鸣、作家自我抵达一个一个“人”的前提。问题的核心与基础“始终是个体的真实,是孤独而坚强的自我”。



最后,谢有顺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说,文学没有定论,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善恶成败,没有标准答案,而这也正是文学伟大之处。

谢教授的讲座饱含对文学的洞见与热忱。正如李晓禺老师所评价的那样,谢教授的文论是美文,这种美文不仅有知识与谱系梳理,更是有关审美与生命的学问。在这个高度“同质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经验视野日渐狭窄,谢教授对“作为个体真理的文学”理念的倡导与弘扬,显得尤为可贵。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让我成为我”。讲座在集体合影的轻松氛围中圆满落幕。

    

 

主讲人简介: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作家。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有《成为小说家》《散文中的心事》《文学及其所创造的》等著作十几部。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曾获冯牧文学、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