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青年之声(第三季)第九讲丨沈文秀: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理论话语研究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11-27浏览次数:444

2022年11月26日,我院讲师沈文秀老师在线作了题为《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理论话语研究》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王雷超老师主持,我院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等共五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沈文秀老师聚焦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从五四文学运动伊始至延安文艺时期,在解释“大众化”的内涵及指向中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并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其论争内容与理论意义。首先,沈老师向在场师生厘清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背景,此次论争由1930年成立的“左联”所组织,目标是为了夺取文化领导权,实现此目标的重要路径则是“文艺大众化”运动,其论争己成为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的一种制度缩影。其次,在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文艺”与“大众”成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大众的内涵、文艺功能与“人民性”的普遍认同、文艺“人民性”与“艺术性”等具体问题的探索富有现实意义,在客观上推动了“左联”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再次,文艺如何大众化与“人民性”话话的孕育具有内在关联性,围绕文学语言、文学形式与作家立场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大众化,也显现出从旧的大众文艺形式中创造出新的“人民文艺”的主张。最后,沈老师指出,“文艺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起点,其涉及的许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日后与中国文艺问题保持了更加紧密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联系。



随后,沈文秀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深切的交流与互动,针对师生们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艺大众化”的影响、“文艺大众化”在文学内容上的具体表现、老舍与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实践中的差异等问题进行细致解答。



讲座最后,王雷超老师进行总结王老师说“文艺大众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命题,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沈文秀老师以深入浅出、富有逻辑的讲解方式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对于文艺与大众的许多问题仍然可以作更深更细的考察和思考。本场讲座也学院青年之声系列讲座第三季的收官之作,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推动师生交流和互相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主讲人简介

沈文秀,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在《广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项、广东省重点课题一项、甘肃省省级课题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