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世纪中文云讲堂·名家讲坛丨蒋寅:杜甫的觉醒与绝望

——一组咏枯树的隐喻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12-03浏览次数:476

20221129日,文学院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隆重开讲。本次讲坛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蒋寅老师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杜甫的觉醒与绝望——一组咏枯树的隐喻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院长马世年教授主持,我院侯冬、冉耀斌、伏雪芹、沈文秀王志翔等老师以及190多位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蒋寅老师首先指出,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对杜甫的质疑与否定,这可能受自己多年前所作《杜甫是伟大诗人吗?》一文影响。蒋老师这篇文章只是对历代杜甫评价中的一些否定意见作出客观陈述杜甫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蒋老师进一步诗人奥登和余光中所说的标准,强调一个伟大作家一生的创作都会经历若干转折,甚至到晚年不能定型。杜甫的诗歌创作明显经历了多次蜕变,这些蜕变总体上构成了杜诗艺术的阶段性特征关于杜甫晚年思想和诗歌艺术的成熟问题,在宋代就已形成一致的看法,当代学者冯至、朱东润、程千帆、莫砺锋、谷曙光等人都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蒋老师认为,对于杜甫而言,更重要的一个心态转折点是乾元二年(759结束秦蜀驿程后对自身遭遇、社会现实和王朝命运的冷静省思。



由此,蒋老师将本次讲座的重点聚焦于杜甫秦蜀旅程的诗作尤其一组枯树之咏当上。相比题材的扩展和类型的丰富来说,杜甫这一时期诗作弥漫的多重心理感受更值得重视。这些感受集中显示出士人理想、自信和豪迈之气的黯然消歇,表明诗人心理正上升成熟期。时期的创作以《病柏》《病橘》《枯棕》《枯楠》一组咏枯树为代表,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蒋老师对咏树题材的文学传统进行溯源,他认为此传统始于枚乘《七发》,经历了庾信《枯树赋》到卢照邻《病梨树赋》,形成了一个自我同化于枯树意象,从而寄托悲哀之情的表现传统。而杜甫的咏枯树之作则再一次发生转变,由托喻主体情志到暗喻政治现实这组作品中包含着杜甫对个人、社会、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关涉个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没落诸多重主题与内涵

针对《病柏》一诗,蒋老师指出其重要意义不只在于揭露了天宝以来正人见摈、奸佞进用的黑暗现实,也不止在反思动乱的因由,更在于“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的隐喻暗示了朝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恶劣趋势以及唐王朝不可逆转的衰落命运。在此,蒋老师引据乔亿《剑溪说诗》中对杜诗的评语顺便回应了网络对杜甫质疑——杜甫晚年这种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已达到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深度的极致。

蒋老师认为,这四首诗总体上体现了杜甫在对社会、人生的绝望升华所得的一系列觉悟,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实现方式及其现实可能性的进一步思考,由此对诗歌的生命意义产生新的认识,杜甫将所有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文章千古事”中,最终在蜀道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毕生最重要的成就。尽管家声和门风早就让他意识到“诗是吾家事”,但只有对现实的幻灭才促使他真正将全身心投身于诗歌。这一人生转折的契机,就发生在秦蜀驿程的终点,隐藏在《枯楠》等四首咏树诗中,这组诗也因此成为破解杜甫晚年精神和艺术奥秘的密码。


讲座最后,主持人马世年老师对蒋寅老师的精彩报告做出精要总结并表示深挚感谢,蒋老师也对各位师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了细致耐心的解答。谢蒋寅老师的精彩讲座!

 

 

主讲人简介:

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主编。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等。曾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出版《大历诗风》《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清诗话考》《清代诗学史》(第一、 二卷)《镜与灯: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中国诗学之路》《清代文学论稿》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