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晚,应文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早线上作了题为“汪曾祺是怎样炼成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李明德副院长主持,侯冬、孙强、李晓禺、杨天豪、任立等260余位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杨早研究员阐明了汪曾祺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他强调从汪曾祺的生平及多种文化对他的滋养来考察其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对汪曾祺作家作品研究有探讨价值,而且对二十世纪文化和文学的流变及其意义生成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杨早研究员以汪曾祺生前参与制作的影像资料《梦故乡》为导引,从江苏高邮独特的地理出发,分析故乡环境在汪曾祺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详细梳理对汪曾祺整个文学生命产生影响的诸多师友亲朋。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和汪曾祺的生命产生连接,并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祖父汪嘉铭曾教汪曾祺作八股文,使其较早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父亲汪菊生绘画书法篆刻皆精通,对生活情趣的关注以及对绘画的热爱渗透进汪曾祺笔下生机盎然的地方风俗画中;高北溟是汪曾祺的初中国文老师,对他进行了文学思想的启蒙,高北溟自选讲义中较多讲到归有光的文章,其“善于描写妇女和孩子的情态,尊重妇女儿童”的写作特点对汪曾祺创作多有影响;“京派”的林徽因所推崇的“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了,主观所体验的生活”,亦对汪曾祺创作影响颇深;沈从文给汪曾祺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闻一多为汪曾祺提供一种从美的角度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朱自清、朱德熙、李荣、施松卿、黄永玉、聂华苓、巴金、赵树理、老舍等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汪曾祺。杨早研究员还分析了由汪曾祺、杨毓珉等人执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审美性”。他指出关于汪曾祺前后期书画作品的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
交流环节中,针对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杨早研究员从汪曾祺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语言的运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手艺人形象的“隔”到“不隔”、“传奇”到“不奇”的变化,以及《复仇》的现代性探索等方面,均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
李明德副院长最后作了总结,他指出杨早研究员的报告“气盛言宜”,具体表现为“元气贯注的生成性”“气象万千的开阔性”和“气韵生动的趣味性”,思绪升腾奔涌、逻辑严谨、感情充沛、语言流畅、语调和谐而有亲和力,描摹刻画了汪曾祺的多重面影,使大家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主讲人简介: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拾读汪曾祺》《元周记》《早生贵子》等著作,主编《话题》系列(2005-2014年)《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汪曾祺别集》《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译著有《合肥四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