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世纪中文云讲堂·名家讲坛丨孙毅:现代学人笔记的审美趣味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2-12-08浏览次数:250

2022年12月5日,应文学院邀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毅教授线上作了题为《现代学人笔记的审美趣味》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孙强教授主持,院长马世年教授、侯冬副院长、李晓禺副教授等150余位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孙毅教授首先指出,笔记体古已有之,自《文心雕龙》开始到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苏轼,再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等,延续至晚清时期王国维、章太炎等。前代的学人笔记气象高远、学问阔大,并影响到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风气和学人治学。现代学人笔记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这些笔记兼具知识与审美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的论文所缺少的。孙毅教授重点分析了周作人、鲁迅、梁实秋、朱光潜、钱锺书、谢无量六位现代学人的笔记。他认为,周作人的随笔简约深切,说理言情中带有通透之感,在传承传统士大夫笔记体的同时借鉴了日本和西方文体格式,有其独特之处,很有灼见,与王国维等人的文章相比更具趣味和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衔接了复杂的文脉,古今中外均有体现。他的文章深切博雅,和其杂文的狂放相比,治学之作安静严谨,具有一种分裂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嘲弄与颠覆消解的性质;梁实秋的文章有其纪律,在对域外作家作品的分析时有中国读书人的典雅之气;朱光潜的笔记带有论文性,感悟力很强,具有淡雅的风格;钱锺书的随笔用文言文写作,带有幽默和嘲弄丛生的超然,感悟存在之义,独创一格;谢无量的笔记把经学、史学纳入到文学史中,具有明代士大夫札记的特点。孙毅教授总结了现代学人笔记的三个特点,其一是在知识论中渗透审美意味;其二是用中国的文章表达西方文论;其三是诗化哲学的创造性表达。并呼吁当代学者不要局限在白话文、翻译体,应该尝试写作笔记体的文章,恢复母语的活力。



在交流环节,孙毅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特别指出,提倡具有古典意味的学术文体,并非是单纯模仿和复归六朝文章,而是借鉴其经验,将古文辞章之美内化于己,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方有味道和筋骨。

最后,马世年院长表示,孙毅教授提出的现代著述应该借鉴古代文章辞章之美的问题很有见地,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已有一些学者开始自觉追求笔记体书写,这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孙强教授指出,现代学术文体发展至今,其特点在于逻辑严密,但缺乏美感。孙毅教授对现代学人笔记的关注和分析实质上从文体方面反思了现代学术。他提倡的知识和审美并存、创造性思考和诗意结合的笔记体对我们的学术写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主讲人简介:

孙毅1957年生于大连,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作品《鲁迅忧思录》《民国文学十五讲》《思于他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