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青春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语言彰显文明新风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3-08-31浏览次数:190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在刘志刚老师的带领下717日至722日在定西市开展了语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在出发前,刘志刚老师为实践队员进行了普通话推广及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方面的培训,明确了此次活动的重点和流程。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首先做好定西市推普工作基础环境的调查研究,调查当地人使用语言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扩大推普工作的进行程度,总结推普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通过对定西市的民间口头文学、神话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等特色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全面感知当地的多模态语言文化资源,巧妙地将民间艺术与推普结合起来,使民众感受到普通话带来的好处,由此达到对学习普通话从情感上的认同发展到行动上的自觉。另外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红军长征等红色历史的开发与传播,将红色文化与推普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与文明乡风建设。

最后,将语言文化资源与数字化相结合,在文化资源的多元利用中,推动语言文化和当地经济双重发展。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注入语言文化内涵,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途径。

此次活动主要在定西市三个县区开展——通渭县、陇西县、安定区。服务队通过走访调研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陇西县文旅局、乡村振兴局,陇西县靛坪村以及安定区文旅局等多个地方,对定西市三个县区的语言文化资源利用和推普情况有了详细的认识。

一、团结各方、多措并举,牢固推普意识

服务队从三个县区的政府单位和民众身边了解到,目前普通话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极好的推广,队员在通渭县图书馆“智慧书屋”采访了小学生,他们表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共场合都讲普通话,身边的一部分朋友伙伴虽在家中使用方言交流,但在校园以及其他公共场合都讲普通话。同样,通渭县国际书画村的张老师也认为,普通话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他希望他的小孩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普通话。在采访靛坪村居民时,他们也认为未来一代学习普通话至关重要,这不仅影响着孩子个人的发展,对靛坪、对陇西都有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定西市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里,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尤为重要的,广泛使用普通话来交流已经深入人心。总的来说,各行业人们普遍重视后代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认为普通话的熟练掌握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都希望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的语言使用环境。

相比于群众,由于机关单位自身的性质和文化职能,职工之间大多使用普通话,同时他们也是推广普通话的带头人和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积极引导村民讲普通话,逐步形成文明用语的习惯,倡导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建设中来,这就形成了在乡村振兴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人民群众人人参与的良好语言氛围。


各地单位还会举办当地人们所熟知的乡俗艺术活动。例如“陇西民歌”、“云阳板”、“百姓大舞台”,借助节假日,民间文化活动来宣传推广普通话。队员认为当推普活动渗入乡俗艺术和特色活动中,普通话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那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良好的乡村语言环境就会建立起来,从而逐步减少推普工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将普通话推广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让民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在发扬宣传民俗活动时普通话推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的便利。



二、非遗融合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特色模式

促进乡村振兴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注入语言文化内涵,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

1.通渭县红军长征公园。为了讲好长征故事,传递红色精神,公园内设置了红色标语、石刻以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等红色文化景观,打造了语言文字规范与红色教育一体的人文景观,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同时融媒体中心还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了“讲好红色故事”、“长征精神教育”等系列活动,为红色主题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的结合创造了良好契机。



2.陇西县靛坪村“五坊”与“红绿白”三大支柱产业。靛坪村全体村民致力于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将五坊特色与酒文化、书法等相融合。村民们共同自发组织日常文艺惠民演出等,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也进一步丰富靛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画卷。团队成员认为靛坪村现阶段应发动党员干部教育引导村民提高学好普通话的意识,引导基层乡村干部身体力行、做群众的表率,带头在公开场合讲普通话,与村民交往中使用普通话,以此带动村民说普通话。另外发动当地的乡村人才参加普通话培训,提高普通话水平,打造出更专业更现代化的靛坪特色,可以带动靛坪村“红绿白”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服务发展,给予外地游客更好的体验感,从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三、精准识别行业人群,促进语言助力产业发展

在这三个县区的一些村镇,都有带动当地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服务队走访了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常家河山楂小镇、李家龙宫、陇西县靛坪村,重点了解语言文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的作用以及发展空间。



在悦心国际书画村,书画创作者们在进行推销时会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但从事直播的相关人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直播培训,因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普通话的使用也不熟练、不自信,加之通渭县地区较强的地域观念,缺乏良好的普通话语境,所以直播多以方言或普通话参杂乡音的方式为主,形式单一,吸引力较低。另外联系到李家龙宫以及陇西县博物馆的讲解员和讲解志愿活动,队员意识到普通话推广应根据不同人群及其文化素养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由面到点,对于那些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媒介的人群,我们要重点关注,集中培训,为其解决问题,实现由“漫灌”向“精灌”的转变。



在通过与各地村民的交流实践团队还认识,到现行的一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无法在一些年龄较大、惯用方言的村民中产生较好的作用,较难发动年龄较大的群众参与。实践团队认为优化现有的语言环境是当前推普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工作应该精准识别,应以不同人群、不同供需关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法和方式,这将是今后农村地区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根本突破口。

推广普通话还需从群众的生活细微入手,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运用意识,优化乡村语言环境、设置乡村语言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普通话使用意识,打消群众的抵触心理,无形之中,普通话就在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发挥作用。

四、为推普活动注入青春力量

队员王慧君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大都通行方言,很少讲普通话,在与外地来客交流的过程中,也是二者夹杂使用。当地方言的使用地域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当地人与外地人的沟通交流。然而当地居民愿意学习普通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熟练掌握普通话的群体还有待扩大,长期定居本地的中年务农者以及年龄较大的乡村老人则对学习普通话表现出来的意愿较低。她认为依托定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普通话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将会提高普通话在当地居民之间的使用频率,为乡村推普注入新的力量,进而让推普行动助力定西乡村发展。

队员郑一琦认为如今定西地区推普工作现状呈现出年龄分层的状况:未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常为乡村中居家的老年人群,该人群对于说普通话的硬性需求小,同时该群体在年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学习普通话的能力差,种种原因造成推普工作在进行到该人群时遇到瓶颈。她认为进一步推进推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关照老年群体,应在乡村打造和推普相适应的语言环境,例如设立书屋、播放普通话播报等,从而增加乡村老年人群和普通话的接触度,潜移默化进行推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