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应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易展教授作了题为《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看赋诗源流》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浩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马世年教授出席,文学院50余名研究生、博士生参加。
赋体起源问题是辞赋研究中的重要学术问题,也是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何易展教授从赋体研究中的理论困惑、逸诗与《诗经》文本句法、古诗的“九体”章法、《周公之琴舞》《佹诗》对“古诗”的互证、“赋者古诗之流”的本旨5个方面对此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文献发掘和阐释。
讲座伊始,何教授对赋源研究中的理论困惑进行了溯源式的梳理与探讨,提出赋并非文体,而是文类的观点。何教授从近代诸家对赋的定义追溯到“周礼”时代“诗”的概念与内涵,同时指出,要着重考察汉代“诗”的内涵及意义的演变。何易展教授通过多条材料例证,认为班固所强调的赋是与“古诗”相类,而非汉代“今诗”,赋与“诗”各自分体独立大概在战国屈宋的时代。同时,何教授以《周公之琴舞》《佹诗》与“古诗”互证为例,推证古诗“九体”章法与楚辞“九体”的密切的关系。何教授最后强调,班固“赋者古诗之流”说包含了赋源和赋体两方面特征,其一是班固所谓“古诗”应是指禹夏至商周以来的颂诗。其二是班固也暗示了赋本来的体态特性,即赋就是用韵较散的既诗既文的语言结构特征。
讲座互动环节,何易展教授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浩教授对何易展教授表示感谢并作总结,认为赋体问题的探讨作为“熟题”在何教授的阐释下有了“新解”,何教授对新出土材料的使用和相关文本的征引信手拈来,对赋诗源流的解读也为我们开拓了视野,鼓励大家学习何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
主讲人简介:
何易展,1974年生,四川平昌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博望学者”特聘教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西南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重庆国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重庆师范大学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重庆国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近几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及巴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清代汉赋学理论与批评》《初唐四杰辞赋研究》《历史的记忆:巴文化的多维考察》等多部,获省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及面上项目2项,主编《巴文化研究》学术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