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伏俊琏:甘肃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4-08-13浏览次数:255


20248月10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伏俊琏教授在教师发展中心二楼会议厅25位非遗传承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甘肃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侯冬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许琰副院长、王学翠副书记李妍、王志翔、蒙娜、刘阳杰、伏雪芹、张安、沈文秀、陈丹奇、王雷超、周欣媛等青年教师及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60余人参与了本次报告



伏老师从文化的定义讲起,并区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他指出文化具有独特性,人类因文化而存异,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明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是优秀的、积极向好的。因此,伏老师反思近年来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到“中国文化”和“甘肃文化”来说,伏老师先明确“中国文化”“甘肃文化”两组学术概念,从学理上分析“甘肃文化”的提出。他从1973年陕西宝鸡出土西周时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说起,梳理出西周以来“中国”概念的发展演变,最后指出,从地域上来讲,“中国”是清朝统一中国以后的版图。这个版图上产生发展的文化,都属于中国文化。同时,伏老师从1281年元代正式设立甘肃行省开始,历数甘肃省的疆域沿革,认为甘肃文化有河西、河东之分,并分述历代河西和河东文化的大致发展状况。对此,伏老师总结道,研究甘肃文化,应该要把甘肃的行政和甘肃的历史了解清楚。他还特别强调甘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发生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因而我们应当用更广阔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甘肃文化,认清甘肃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摒除甘肃文化排他的错误认识。

甘肃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内容来说涵盖祖原文化、边疆及族群文化、中西交流与融合之文化、学术思想和艺术。伏老师以天水地区的文化为中心,全面讲述流传于甘肃的祖根文化、史前文化、周秦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并且再次强调,甘肃文化的诸多内容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中西交流与融合之文化是甘肃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部分。此外,伏老师通过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心得,举例论证甘肃文化在文学、哲学、学术、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有表现,展现出甘肃文化的全面性。



最后,伏老师指出,非遗的研究要和甘肃古代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甘肃文化中,尤其是天水地区深受周秦文化和汉唐文化的影响,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文化遗存。天水地区的文化不仅要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也要加强研究。

报告最后侯冬副院长对伏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同时对报告做了总结。他指出,伏老师的报告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为大家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要在平时的研究中重视对甘肃地方文化的挖掘,重视非遗工作的推进与研究,伏老师的报告无疑为我们如何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




主讲人简介:

伏俊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写本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负责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赋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四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五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敦煌赋校注》《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俗赋研究》《敦煌文学总论》等10余部学术著作,主编《写本学研究》《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学术集刊。学术论著获教育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