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马世年: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传承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4-08-13浏览次数:10


8月10日,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世年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以及甘肃天水25名非遗传承人作了题为“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传承”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王志翔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马世年教授指出,明确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传承的密切联系,对甘肃非遗工作的推进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接着,马教授立足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的角度,指出陇右与河西甘肃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他又介绍了“陇右”的含义: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马世年教授的报告围绕着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泾渭流域的伏羲文化与黄帝文化,特别讲到“成纪三迁”的问题,认为成纪在历史上经过三次迁徙,都是沿着渭水而下的,其地望大体涵盖今静宁、秦安、天水等地,伏羲氏“长于成纪”表明其活动范围在渭水流域一带;而黄帝时代处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汇聚期,代表了当时极具凝聚力的主体文化,在与周边部族的交流融汇中,逐渐形成了日后华夏民族的主体。第二部分介绍了陇东南的周秦文化,指出陇东地区是早期周人活动的重要基地,有大量的先周文化遗存;而陇南礼县、西和县北部,天水甘谷县朱圉山以南、秦州区西南的一带地域,是早期秦人的发祥地。第三部分介绍了河西走廊的“丝路文化”与“前丝路文化”,特别讲到陆上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贯通甘肃全境长达1600公里中,两千多年来留存下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形成了甘肃灿烂的丝路文化带;中原地区的丝帛器物输往西域各地,而中亚、西亚各地的青铜及玉料等则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原,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这就是“前丝路文化”。第四部分介绍了兰州的文化地理内涵,指出兰州因皋兰山而得名,它西控河湟,北扼朔方,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同时高原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最后一部分讲到华夏文明传承的意义,特别强调了非遗要与华夏文明的传承相结合,如此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 

讲座最后,王志翔老师总结,马世年教授以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承为着眼点,强调了非遗与华夏文明的密切关系,给人以启迪,让人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马世年,甘肃静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兼任西北师范大学国学中心主任,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韩非子新读》《潜夫论注译》等十余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