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周奉真为甘肃天水的25名非遗传承人及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从地缘来看甘肃非遗的特征”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杜志强教授主持,王志翔副教授以及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周奉真教授首先阐释了非遗的概念内涵、非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肯定了传承非遗的价值,并对各位学员的传承工作作了鼓励。
周教授展开论述了甘肃省的地缘因素如何影响着本省的非遗传承。一方面,省内独特的地理地貌与气候环境影响了非遗传承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甘肃省内含有诸多非遗项目与众多传承人,本省的文化特色以农耕文化为底色,包含了游牧文化、狩猎文化,自然与历史的互动,造就了甘肃省特殊的非遗传承特征。周教授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地理的长度而不是地理的广度决定的”,因而甘肃省复杂的地理、气候特点促成了非遗传承的独特面貌。
另一方面,甘肃省多民族融合的社会特征形成了甘肃非遗多样化的面貌。省内生活着54个民族的人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在全国仅为甘肃省所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面貌使得本省的非遗传承具备了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非遗传承;多个民族共享一种非遗传承,并衍生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此外,周先生还谈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对甘肃非遗传承至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历史深度与空间广度以及民族的多样性共同造就了甘肃省非遗传承的多样性。
报告结束后,周奉真教授与部分学员进行了交流,并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最后,杜志强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杜老师指出,周奉真教授的讲座介绍了非遗的概念,概括了甘肃省非遗传承的特征,并且在讲解中结合着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工作经验,举例典型,讲解透彻,令听者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周奉真,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曾在甘肃省新闻、宣传、文化部门供职,系中国作协会员。现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求是》《红楼梦学刊》《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部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复印。出版有《〈大学〉注析》《〈中庸〉注析》《清风诗品》,《古诗文百达通》,旧体诗集《此身未忍负流光——默缘堂廿年吟草》等十五种。主编参撰《甘肃文化史》《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