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赵逵夫先生,各位老师,亲爱的新同学们:
大家好!
“今日良宴会,座中多俊豪。兰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里,我化用了几句诗,借以表达对迎新特别时刻的喜悦!是的,金城金秋,白露未至,暑气将退,热情依旧!在此,我谨代表文学院全体师生,也代表学校,向新入学的280位本科生、161位硕士生、22位博士生致以热忱的欢迎和热烈的祝贺!“百廿师大,世纪中文”!欢迎大家来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先从学校的历史说起。按照官方的说法,西北师范大学的创始,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也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不过,我觉得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我们的1939!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华北沦陷,当年9月10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西迁陕西,成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太原沦陷,西安告急,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又迁往汉中,4月3日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就是西北联大。1939年8月,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西北联大解散。其中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就是西迁的北京师范大学。所以,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兄弟”院校,而是真正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西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可是,她对于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来说,贡献非常之大——她不仅保存了教育的火种,更是将现代高等教育布局到了祖国的大西北,所谓“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因而其意义绝不亚于西南联大。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越秦岭、渡黄河,西迁兰州,距今已83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京复校;大部分则坚守在了兰州。这当中,中文系的很多老师都留了下来。
所以,世纪中文,不仅赓续了122年前发轫京师的学术传统,更是继承了80多年前扎根陇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血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赵逵夫先生的带领下,文学院学科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996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全校第二个博士点,这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2003年获得“古典文献学”博士点;2007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被评定为甘肃省优势学科,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2021年产生本校中文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占据全校半数以上,学校的一流学科“简牍学”的建设,文学院也是核心力量之一。另外,我们的秘书学专业是整个西北地区最早开设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全国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11位,这也是极为不易的。还有学科语文的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点,其中专硕的就业率是100%,人才培养的质量非常高;我们的专业博士从去年就开始招生,今年的博导数量与招生指标进一步增加——对于中文学科而言,专硕、专博意义是很大的:正是因为有了学科语文,我们的专业研究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才得以真正的融合,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也因而有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与现实关怀!
以上是对大家的欢迎!下面我想说一个意思:重温传统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对同学们未来学习的建议与期待。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学不可以已”和“君子贵其全”。
这几天,朋友圈被各种开学典礼、迎新的致辞刷屏,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当是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教授的致辞,题目是“以生命自觉开启人生新周期”,讲得特别好。他所谓的“生命自觉”,包括“成己的自觉”“成人的自觉”,还有“成物的自觉”。而所谓“成己”,更是“立己之志”“为己之学”和“尽己之性”。这些话是说得很好的,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就是开启人生的新周期,更需要每个人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的自觉意识。这里的“为己之学”,正是荀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荀子》里面有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献《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其实大家只熟悉一半,因为高中语文教材就节选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大家就不一定了解了,其中更多谈到了学习的方法,我认为特别重要。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
第一,始乎为士,终乎为圣。《荀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就具体科目来说,从诵读经书开始,到掌握礼法结束,特别强调“隆礼”(也就是尊崇礼法)的重要性。而就学习的根本目标来说,则是学习如何成人,也就是从学习成为士人开始,到学习成为圣人为止,这个就不是一般的要求了,而是特别高的目标。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真积力久”,就是持之以恒;“学至乎没”,也就是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这让我们想到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精神血脉,一气相承。
第二,由耳入心,以美其身。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君子的学习,听之于耳,存之于心,散布于身体四肢,体现于动静行为。这就是真正的入耳入心。相反,“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听之于耳,出之于口,而没有进入内心,口和耳之间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美善他的七尺之体呢?由此,荀子进一步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代的求学者,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求学者,学习是表现给他人看的。君子的学习是要让自己美善,而小人的学习则是把学问视为禽畜一类的外在财物。“为人之学”是荀子当时所批判的,可是,今天看来,就算是“为人之学”,我们也不容易做到,因为炫耀学问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学问啊!古今之异,令人感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期待真正的“为己之学”,毕竟,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学问来美善的!荀子还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所以要做一个有“德操”的人,这就是“君子贵其全”,也就是追求德行操守的完美全面。
第三,亲近良师,尊崇师道。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意思是,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尊崇良师更便捷、更快速的了,其次才是崇尚礼仪。荀子主张对于良师的亲近,对于大学的学习而言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媒体恶意污名化、丑化高校教师的当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特别值得重视、值得提倡的。前两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特别强调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我觉得,这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弘扬教育家精神,既要求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有着良好的师德风范与专业素养;同样,对于学生而言,也要求他们一心向学、尊师重道,亲近良师,追求学问。《礼记·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亲其师,信其道,这是非常朴素、也非常深刻的道理!
重温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对于我们尽快适应大学、特别是中文专业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样,对于我们这些染于世故、困于俗务、学不上进、心有懈怠的人来说,也不啻是一剂催人清醒的良药!我们也期待,大家能在这“君子之学”“为己之学”“成人之学”的指引下,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
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