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张弘:文明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的异同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4-09-09浏览次数:247


 

2024年9月5日,应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张弘老师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文明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的异同”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侯冬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王浩教授、王志翔副教授等5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弘教授指出现代科技,如“AI”“ChatGPT”等新技术手段,给中文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每个人都面临危机。面对这种危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学习思路和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才会立足于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搞清楚“文明”“文化”的内涵,来指导我们的研究。

张弘教授认为“文明不止是存在于上层社会,更应该属于大众。”永垂不朽的文学还是那些写普通人的文学,老百姓的生活才是最长久的。比如《孔雀东南飞》,没有雄心壮志,也不是宏大叙事,但是就是这种“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延续了两千多年,具有超时代性。他指出,今天我们所使用文明”一词与中国上古典籍中的“文明”不能等同现代意义的“文明”是从日语引进的,日语中的文明又是在明治维新时期翻译于西方的“文明”。因而,必须从语源学层面厘清其内涵。张教授进一步指出,交流互鉴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的走向。中国的文明”一词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而西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1756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我们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中国的文明和现代意义的文明也是不一样的。



最后,张弘教授为我们解答了文明的标志:文字、政治形态、金属的冶炼和使用以及社会制度。结合这一概念,张教授提出文明是共性的,是开放的,是进步的,是具有自我修正性的,文明和文化是不一样的,必须做出明确的区分。

报告后,张弘教授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并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侯冬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他认为张弘教授的讲座学术视野开阔理论扎实,立足于现实,指向于未来,令大家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普慧,本名张弘,陕西榆林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佛教文化、中国文学批评史、丝路文明交流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