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李锐:由出土简帛本《老子》谈《老子》的成书问题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4-10-29浏览次数:114

 

2024102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锐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由出土简帛本《老子》谈《老子》的成书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学院侯冬教授主持,洪帅教授、杨同军教授及青年教师刘阳杰、李三梅60位师生参加。



李锐教授介绍了几种流行的《老子》版本,包括传世的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老子指归》本、《老子想尔注》本、索紞抄本和出土的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项羽妾塚本,以及诸多的外文译本。由此指出,目前《老子》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然而其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基础性的问题如老子其人、《老子》一书,依然有待探索。

 


讲座中,李教授回顾并总结了学界对《老子》的成书和版本问题所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史记》所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可能是老子自己整理旧说,也可能是关尹、关尹弟子托老子之名而进行整理,这合于先秦学派著作的规则。针对《老子》“同文复出”的现象,李教授则提倡“族本”的说法,认为《老子》的各种文本大致同时出现,且都来自于老子本人。关于《老子》的《道》《德》二篇,李教授以为并不是分别讲述德和道两个内容,而是二者交互穿插在一起,但是这二篇的第一章,确实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德是老子最有创见的内容,也是老子晚年针对世人评议所写的内容,所以把《德》篇放在前面,北大简称《德》篇为“老子上经”;后世以《道》篇居首,则是因为秦火之后以至西汉末、东汉末的书籍聚散之厄,使子学传承、子书流传受到很大的打击,论道相关的著作有不少佚失,而《老子》则因易于流传,在汉初又被作为意识形态,故《老子》论“道”的内容得以相对地凸显。

 


李锐教授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扬。洪帅、杨同军二位老师就报告的学习心得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侯冬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李锐教授的研究方法对我们颇有启发,希望李教授以后能常来西北师范大学讲学。



 

主讲人简介:

李锐,湖北黄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学术思想史。出版学术专著《简帛释证与学术思想研究论集》《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人物、文本、年代: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同文与族本:新出简帛与古书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