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赵培:孔传本《古文尚书》之成立

——兼论孔传本编纂者的《尚书》学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4-10-30浏览次数:10


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培老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孔传本《古文尚书》之成立——兼论孔传本编纂者的《尚书》学”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学院张艳萍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等老师以及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我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培老师以孔传本《古文尚书》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讲解之前,以王国维的论述为引言,展开梳理了汉朝至清朝《尚书》学的发展史,指出孔传本《古文尚书》的编整有其学派脉络和内在理据。

首先,分析了关于《尚书》的多种“七厄之说”,指出孔传本《古文尚书》的出现与后汉以来古文经隆兴之势同步,并且和西晋时期创经、拟经、广经、续经、补经等经学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由此指出关于孔传本《古文尚书》的编集,我们后世定为“造伪”的行为很有可能只是在这种“开放式”经典观念的一种“实践”,同当时经学潮流相一致。

其次,梳理了《泰誓》篇的相关学术史和孔传本《古文尚书》对《泰誓》篇的处理,指出此篇的编整者成守古文经学立场,从马融之说,认为今文《太誓》不可信,故而避开了今文逸《太誓》系统,其连缀《泰誓》残章断句是复原“旧貌”的一种尝试,同补、续经典者相类。同时指出今所见梅本《古文尚书》之《舜典》篇前多出来的二十八字是姚方兴所上,既不同于伏生今文本,也非孔传古文本原有面貌,其添加过程也反映出孔传本《古文尚书》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编整者并非有意作伪。

 


由此,赵老师得出结论,将孔传本《古文尚书》放在西晋经学续经、补经的实践中来看,其通过缀亡补缺编整重塑经典的方式并不特异,符合当时风尚。孔安国作为孔壁《古文尚书》流传过程中的枢纽人物,在古文学隆盛的两晋时代自然成为楷模。因此,梅颐所献孔传《古文尚书》,其经文“对标”孔壁《古文尚书》,而传文托名孔安国。

张艳萍教授分享了自己听讲座的感受,赵培老师热情回答了在座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尚书》学研究及如何读《尚书》的系列问题。




 

主讲人简介:

赵培,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奏两汉文学与文献,关注与此相关的《尚书》学、早期典籍经典化、经学史及古文字学。曾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书经〉之成立》,点校整理武英殿仿相台岳氏本《尚书孔氏传》,在《中国语文》《文献》《文史哲》《学术月刊》《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其中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一项(“孔传本《古文尚书》成立与流传形态研究”)、一般项目一项(“《尚书》经典化研究”),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