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学院举办了“青年之声”(第五季)第十场讲座,青年教师丁文魁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新旧之间:徐幹身份的复杂性与思想的矛盾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硕士生导师陈丹奇副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参加。
丁文魁老师首先讨论了形成徐幹复杂身份与矛盾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态。在戚宦交陵、战乱频仍的大背景下:士人个体自觉形成、批判思潮兴起、经学走向衰落、学术开始转型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徐幹文学家与思想家结合、仕人与隐士结合的历史身份。丁老师强调,徐幹“三入二出”的仕隐生活与后世陶渊明等人有所不同,是徐幹的个人追求与特定时代背景的结合,反映于他的文学创作。
徐幹的文学创作也直接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具体体现在:情与礼的矛盾、儒与法的矛盾、个人文学表达与主流文艺思想的三重矛盾中。诗歌创作方面,《情诗》《西征赋》等作是其个性抒情的体现,《车渠碗赋》等“同题共作”体现居中守礼。而他创作的子书《中论》,则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思想。丁老师通过讲解《中论》具体段落,提取出“君明臣贤”“民为邦本”的儒家思想,以及赏罚分明的法家之“术”。此外,丁老师以徐幹“时有齐气”的创作风格为切入点,分析其与建安时期慷慨任气风格的差异,展现其文艺思想的矛盾性。最后,丁老师梳理了徐幹创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价值,凸显其研究意义。
丁老师讲解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陈丹奇副教授就本次讲座的学术视角、文献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同学们应当选择具有研究价值,并且相对而言尚未饱和的作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做到论从史出、全面具体,呈现出立体鲜活的作家形象。
主讲人简介:
丁文魁,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文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文献,在《图书与情报》《国画家》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