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为我院见习学生举办“启梦杏坛 新师领航” 专题讲座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4-21浏览次数:10


为助力我院见习教师快速成长,410日下午,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以 “启梦杏坛 新师领航” 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第一场讲座由曾经的北师大优秀毕业生肖雅文老师带来的精彩报告,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肖老师以自己的成长感悟为线索,为见习教师们提供了从师范生到合格教师的成长指南。肖老师回顾了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工作后在实践、阅读和反思中逐渐成长的过程。她分享了自己在大学期间丰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经历,这些经历为她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如何上好语文课的问题时,肖雅文老师提出了反思、重构、行动的成长路径。通过反思学生生涯中的语文课,重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包括课程标准的落地、以 “学的活动” 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环节等。在行动方面,肖老师强调备课要以学生的学为立场,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并审慎对待网上的教学资源。同时,肖老师还推荐了王荣生主编的相关丛书,为见习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在语文教学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二场郑彦锋老师则从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出发,为见习教师们讲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郑老师回顾了自己从大学时期的迷茫探索,到入职后的不断成长,再到加入名师工作室实现专业提速的历程,让见习教师们深刻感受到教师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分享中,郑老师提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听课、加入学习共同体研修、参与工作室活动等方式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三场宋广荣老师以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为见习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班级管理的精彩分享。宋广荣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深入讲解了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和班级管理的艺术。在班级管理理念上,宋老师秉持 “以人为本,规则护航” 的原则,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与建立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实施积分制与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在手机管理方面,宋老师分享了 “契约式协商” 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学生协商制定手机使用契约,既保障了学生的合理使用需求,又有效避免了手机沉迷问题。



最后校长郭斌以 “什么是好的教育” 为切入点,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阐述。郭斌老师指出,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 “1530” 育人目标。从培养勇于担责的行动者,到坚持锻炼的实践者;从雅致生活的追求者,到终身阅读的示范者,每一个目标都蕴含着对学生全面成长的殷切期望。在阐释过程中,郭斌老师列举了诸多生动的实例,比如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主动承担班级责任等,让见习教师们深刻感受到好的教育是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地生根的。这不仅让见习教师们明晰了教育的宏观方向,更让他们对未来的教育实践有了具体的思考维度,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灵魂、培育人格的伟大事业。谈及 “什么是好的教师”,郭斌老师引用了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 等重要理念,强调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郭斌老师还分享了学校教师的成长故事,讲述了许多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从新手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这些故事让见习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成为一名好教师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进取的过程,需要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追求进步。此外,郭斌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多元化培训及成长途径,如名师讲坛、参与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等,让见习教师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也为他们规划个人成长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教学方法的分享环节,郭斌老师着重讲解了 “好的教学” 的内涵。他提出,好的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体现在阅读、质疑、合作、展示和生成等多个方面。以 “四化课堂” 教学改革和 “三段五环”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例,郭斌老师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化、核心化、情境化和信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前置学习、交互学习和拓展学习中提升能力。在描述 “三段五环” 时,郭斌老师结合具体学科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每个环节的教学要点和目标,让见习教师们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部分内容为见习教师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此次 “启梦杏坛 新师领航” 专题讲座,涵盖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见习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讲座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让见习教师们在短时间内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见习教师们的心中,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它们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