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东乡族正在使用的一种语言,是维系该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纽带,承载着东乡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为响应国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号召,深入践行“华夏文明探源与传承”主题,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脉同心,和合薪传”实践团于7月15日至16日,赴甘肃省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开展了东乡语专项田野调查。本次调查聚焦于该特殊移民社区的东乡语使用现状、代际变异特征及其文化传承挑战,通过收集一手实证材料,为东乡语语言文化资源的深度研究、科学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东乡族传统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独山子东乡族乡则是2004年疏勒河移民工程建立的东乡族聚居区,位于玉门市东北部,行政区域面积45.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71人(2019年数据),辖金泉、源泉、春柳、金旺4个行政村。东乡语、玉门方言及回族话在此形成三语并存的复杂语言环境,其语言生态极具研究价值。受汉语教育的普及以及城市化进程影响,当地语言习得与使用模式发生显著变化,代际差异明显。这使得独山子乡成为观察语言接触、变异的理想田野点。
在调查过程中,实践团综合运用深度访谈、语音实验记录等研究方法,对当地东乡语的使用现状展开系统性考察。
7月15日,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独山子乡,与当地村民展开面对面访谈。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受区域生态环境制约,当地农业生产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承载力下降等现实压力,这一状况直接推动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生计。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少年通过升学、务工等渠道持续向玉门、兰州等城市迁移,脱离东乡语使用环境,日常交流中更多依赖普通话。这种人口流动模式导致东乡语代际传递的链条出现松动,成为当前语言传承危机形成的关键诱因之一。
同时,团队成员密切关注东乡语使用场景、母语能力、传承态度及普通话学习等核心问题。在与独山子乡村民、大学生、乡镇府领导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东乡语的使用场景正日渐萎缩,家庭已成为核心的使用场域。
7月16日,实践团成员使用专业录音设备,对独山子东乡族乡的语音展开记录工作。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了东乡族常用词词表,在玉门市及独山子乡分别对两位东乡族老人、两位东乡族青年进行了录音工作。录音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东乡语中不少词汇已呈现出与普通话趋同的特征。例如“畜牲”“调皮”“已经”“肥料”“草莓”等词,年轻一代的发音已与普通话无明显差异,而老一辈仍保留着传统的东乡语读音,且这一读音与2012年出版的《东乡语汉语词典》中记载的发音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印证了在普通话的持续影响下,东乡语的语音在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间已形成显著的代际差异。
后续,我们将针对已获取的语音数据展开深度研究,这些数据将为东乡语的音系研究、演变规律探寻、语言接触影响分析等领域,提供科学精准的实证依据。
此次“华脉同心,和合薪传”社会实践团开展的东乡语语言调查活动,不仅为东乡语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让团队成员对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与共情共鸣中,直观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与鲜活延续,进而深植守护与传承华夏文明的精神基因,有效激发了文学院青年的文化使命感与语言保护责任感。
文图:张凤娇 杨智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