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座谈会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8-05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1日下午,应学院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宁宁教授与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及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主题展开深入座谈。座谈会由文学院孙强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张宝林教授、兰州理工大学贾东方副教授,我院李晓禺教授、杨天豪副教授、王梦琪副教授、宋登安副教授、朱元军讲师、蒙娜讲师、李琨讲师、高娟娟博士后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座谈会伊始,孙强教授简要介绍了邵宁宁教授的学术背景,并以代表性论文《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思考》及专著《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为切入点,概述了其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邵宁宁教授在主题发言中,系统阐述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

第一,“史学化”倾向的利弊。邵教授肯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有其学术价值,但也尖锐指出了伴随的问题:史料运用存在泛滥现象,部分史料可靠性存疑且意义有限,研究深度常止步于发掘层面,缺乏古典文学研究那种严谨的学术品格。

第二,学术体制化的历史脉络。邵教授梳理了现代文学研究学术体制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民国时期蔡元培、顾颉刚、傅斯年、陈寅恪、郑振铎等学者奠定了现代学术体系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套体系被打破,代之以苏联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改革开放后,学科开始摆脱意识形态束缚,重建体系。八十年代,伴随思想解放运动,现代文学研究成为“显学”,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重新发现”是标志性事件。邵教授以此为例,强调文学研究应在思想文化维度上深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九十年代呈现出“思想淡出,学问凸显”态势,但李泽厚、王元化、钱理群、王富仁等学者仍具思想锋芒,同时学术体制化初步成型。新世纪以来,体制化进一步深入,其利弊值得深思。

第三,经典化缺失的挑战。邵教授对比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差异。古典文学历经时间沉淀已完成经典化,承载着深厚的民族主义与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体现。而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则明显缺乏这一经典化过程。

第四,传承学术自信。回顾在西北师大的求学经历时,邵教授深情提及陈涌、支克坚、彭铎、郭晋稀、丁易等先生的学术贡献,强调西北师大文学院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勉励在场师生树立学术自信,致力于开展“有深度”的学术研究。


 

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视野拓展以及实践中的困惑等问题,与邵宁宁教授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孙强教授对本次研讨做了总结,高度评价了邵宁宁教授分享的真知灼见,并代表学院向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