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件文物诉春秋 座谈共话文明传承——文学院实践团探秘灵台县博物馆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8-06浏览次数:10


202585日,由田有余副教授带队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寻迹平凉周秦文脉与红色文化”实践团走进平凉市灵台县博物馆,通过参观周秦文物、与博物馆专家开展座谈,深入探寻灵台周秦文脉。


图为实践团在灵台县博物馆参观学习 

实践团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馆内陈列的500多件展品,其中周秦时期文物尤为亮眼。世界最早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红陶槽瓦,出土于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被誉为“华夏第一瓦”;“并伯作象首足铜甗,出土于百里镇崖湾村,属于一级文物,腹内上部铸有“并伯作宝彝”五字铭文,为研究西周早期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灵台县西屯镇百草坡周墓遗址出土300余件青铜器里,其中青铜大圆鼎、镂空鞘青铜短剑、虎纹铜钺等文物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其中百草坡出土的青铜提梁卣为研究西周密国历史提供佐证,生动还原密国作为周王室西北门户的军政地位。除周秦青铜器外,博物馆还收录了各朝代的瓷器,佛教文化的石造像碑,百里密须文化遗存,临时展厅也陈列着各时期的铜镜。实践团穿梭于文物、展厅间,触摸到了鲜活的历史文化根脉


图为灵台县博物馆内的红陶槽瓦和“并伯作”象首足铜甗 

参观结束后,博物馆召开座谈会,欢迎实践团。博物馆负责人结合文物系统梳理灵台文明脉络:从商代密须氏建国,到周文王伐密设姬姓密国,再到秦昭襄王置阴密县,千年历史在文物中留下深刻印记。实践团成员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周秦文化进校园等话题提问,博物馆回应将通过更新陈展、策划研学及新媒体宣传等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实践团在会后表示,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倾听者,更要做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


图为实践团与灵台县博物馆工作者座谈 

活动最后,实践团参观了古灵台现存灵台建筑是1984年重建的,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修建。第一次为周文王灭密须国后,于荆山脚下筑台祭天所建;第二次是1933年张东野提倡重修后建成。台基周围遍镶民国时期碑石二百余块,古灵台内还陈列着出土于百里镇万宝川农场白马川的明代铁钟。参观古灵台,让实践团成员在探寻周秦文脉的过程中,受到了精神的洗礼与启迪,也对周秦文化的传承脉络中的古老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此次活动让实践团从周秦大地获得厚重体验,让学子深入领悟周秦文化底蕴。高校与地方协同,搭建起文化传承桥梁,使实践团在新时代的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中,明确“知来处,明去处”,更坚定传承信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助力周秦文化在新时代焕新光彩。

文/图:实践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