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王志翔副教授带队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夏文明传承与探源”实践团在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简牍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对甘肃秦文化考古的相关成果有了认识,并且学习了秦人西迁陇右至统一六国的历史,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陇原早期秦文化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于简牍博物馆合影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展馆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基本陈列,“问秦”是2025年新设的临时展厅,展示甘肃近二十年秦文化考古的成果。
图为实践团参观学习
“问秦”展共分为五个单元,共展出223组(693件)文物,呈现了秦人西迁陇右、西陲创业、崛起关陇、实现统一的创业历程,系统揭示了秦文化的形成脉络与鲜明特征。在“西迁陇右起于戎狄”展区,王志翔老师就“秦人从哪里来”“早期秦文化有哪些特征”等问题做了讲解。
图为王老师为实践团学生讲解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秦人的起源、秦人的习俗、秦人的迁徙路线、秦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等历史文化,认识了礼县大堡子山、清水李崖等遗址出土的诸多文物,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秦文化的兴趣。
图为展品“秦公鼎”
实践团队成员王雨在分享她的心得时说:“在简牍博物馆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陇原大地的厚重历史,秦人自陇右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迁到我的家乡关中平原建都,并最终一统天下。”最后她还说:“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今后我会继续学习中国历史,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团队员王雨分享心得
此次实践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问秦”虽已落下帷幕,但陇原大地埋藏的文明密码仍在等待破译。寻秦路漫漫,志当存高远,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将更加努力地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大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让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出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