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应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全志教授与南开大学文学院杨传庆教授莅临我院,与古代文学、文献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浩教授主持,马晓舟、李晓田、王雷超、周欣媛、丁文魁等青年教师参加。
刘全志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与研究兴趣,提出了当前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中的若干前沿议题,包括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经典的生成与接受、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文体的出现与衍生、口传与书写,以及《尚书》《诗经》、史传与图像等研究方向。他鼓励青年教师以多元、多向、多维的视角开展学术探索。同时,刘全志教授结合自身在论文选题、投稿发表及项目申报方面的经验,指出应当从日常阅读与教学反思中凝练选题,并以明确、扎实的学术观点和清晰的书面表达为基础,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杨传庆教授以《词论》的文本史为例,围绕“异文流变”展开学术阐释。他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讲解:首先,介绍了《词论》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多个版本;其次,考察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借鉴保罗·马斯《校勘学》理论,将《词论》最初的原貌文本界定为“原始文本”,并指出胡仰刻本《后集》所收《词论》为首次定型文本,耘经楼本《后集》则为再次定型文本;最后,他以耘经楼本为基础,深入探讨了《词论》文本中的“实质性异文”。杨传庆教授强调,对《词论》不同文本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方法论意义,提醒青年学者即使在印本时代的文献研究中,也应当重视其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互动交流环节,两位教授就青年教师在论文撰写、成果发表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困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鼓励。最后,王浩院长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对两位教授的倾心分享表示诚挚感谢,并寄语青年教师要以此为契机,砥砺学术志向,夯实研究基础,不断提升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