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段吉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发展与研究走向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10


2025829,应学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段吉方教授为我院教师讲授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发展与研究走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博士生导师徐晓军教授主持,王浩院长、黄怀璞教授、罗立桂副教授、李妍副教授、杨天豪副教授、崔国清副教授、沈文秀副教授以及兰州城市学院贾永平副教授参加。



段吉方教授首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生成、发展与革新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以来,几代学者立足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持续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持续深化经典、原典研究,并与中国文艺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的建设情况,段吉方教授强调,该学科已逐步形成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体系,学科形态趋于完备。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不仅涵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拓展至阐释学、神话学、美学、叙事学等多个交叉领域,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的研究团队与招生方向,体现出较强的体系性和方法论自觉。段吉方教授特别以华南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叙事学、美学方向的探索为例,指出中国学者正在积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理论话语。

 


段吉方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与当代化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化与融合,其核心范畴体系尚未健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方向与形态建构缺乏明确界定,如何处理好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段吉方教授提出了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四点拓展建议:深化学科建设和教育一体化;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队伍建设;守正与创新相互结合;学科建设规范性和学科归属的明确性与稳定性。

讨论环节,段吉方教授与出席座谈的老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指出未来学科发展要强化原典阐释,回归经典文本的系统解读;突出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形态的理论过渡与学科方法创新;澄清误解、回应质疑,增强理论对现实文艺问题的解释力;积极融入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实践,强调“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理论呈现。

 


最后,段吉方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应成为一种介入现实的文化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其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功能,是中国学界共同的责任与机遇。

 



主讲人简介:

段吉方,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语文月刊》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执行主任,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与批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及翻译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