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应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廖名春在我院作了题为《〈礼记·大学〉篇之新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世年教授主持,陈克恭教授、李朝东教授、张艳萍教授、杨同军教授及哲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我院青年教师、博硕士生40余人参加。
廖教授从“大学”“皆自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所不用其极”“自谦自欺”“身广体胖”六个方面展开对《礼记·大学》篇文本问题的新研究。廖教授首先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的新看法,他通过辨析郑玄、朱熹、王夫之、李光地等人之说,认为“大”有“善义、高明义”,所谓“大学”,即“善学”,而“大学之道”便是“善学之道”;其后,廖教授指误郑玄注、孔疏、朱熹关于“皆自明”的训释,他根据《尚书》孔传等前说,认为“自”当训为“用”;他还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苟”当为“敬”,此句当读为“敬: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句意有递进关系,而后人既未发现原文误倒,又没有正确理解“苟”字本义,故产生误读;而“无所不用其极”可读为“无所不用于革”或“无所不用以革”,有处处用新之意;“自欺自谦”,“欺”当据高诱注《吕氏春秋》之说作“误”,“谦”当读为“廉”,分辨义,自身有分辨、有原则,才不致自误;关于“心广体胖”,廖教授认为,“体”当读为“履”,福禄义,心广体胖即指“心胸宽广则福禄广大”。廖教授关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在详细条析前人之说的基础上,谨慎地提出质疑,并在解决问题时广引材料,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力证其说。
讲座之后,廖名春教授和陈克恭教授、李朝东教授、杨同军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马世年教授最后对本次报告作简要总结,他认为廖教授讲《大学》是“大家读《大学》”,体现出廖教授用逻辑发现问题,用传统小学解决问题的研究理念,充分展示出守正创新的学术典范,这也启示青年学子一定要认真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重视元典阅读、重视传统小学。
主讲人简介:
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北武冈人。曲阜师大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双聘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先秦典籍和出土简帛文献、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著有《周易研究史》《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真精神——六十四卦卦爻辞新注新释》《孔子真精神——〈论语〉疑难问题解读》《荀子新探》《荀子解读》《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中国学术史新证》《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新出楚简试论》《出土简帛丛考》等书,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史》《汉学研究》《道》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