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张廷银:“书者心画”理论背景下文学书迹研究的学术路径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9-10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9日,应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廷银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书者心画”理论背景下文学书迹研究的学术路径》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志强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硕、博士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

 


报告会上,张廷银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在治学道路上的经验心得,回忆了图书馆工作经历,以及启功先生在学术之路上的引领,继而向大家分享了文献学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张先生提倡大家要养成多去图书馆的好习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翻阅,来拓宽我们的学术认知;还要关注学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张先生强调,文献本来就是鲜活的东西,做学问不能够僵化,更不能被束缚,要加强深入的联想和思考。


 

基于《“书者心画”理论背景下文学书迹研究的学术路径》这一报告题目,张廷银教授主要强调“书迹”在文学、美学以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张先生首先从“书迹”的内涵谈起,分析了将“书迹”引入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报告认为,古代和现代的创作过程其实是有差异性的,许多古代作家既是作家又是书法家,其作品是若干文字的组合,文字的内涵和文字外形的含义都很重要。字是心灵轨迹的图画,也是作家内心深处最深入且客观形象的表达。张先生以若干作品为例,探讨“书为心画”在文学研究中的特点。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通过墨迹感受到书写者表现出的“自由洒脱”,以及行书中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张先生又将郑板桥的两幅题画诗进行比对,这两幅画传达的中心主旨不同,因而其中字迹也随心境而变化。书体的结构与笔意共同呈现出书者的内心状态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都是以手中笔墨来传达主体情志的。

最后,张廷银教授总结到,字和人之间是有深刻连接的,书迹是“心境”的折射,我们的研究可以把文字字形本身加入到文学研究的内容中,通过字形、字符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打破研究的壁垒。

报告结束后,张廷银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关于二次创作对字迹理解的影响等进行细致解答,在场师生深受启发。杜志强教授在总结中,感谢了张廷银教授的精彩讲解,并对张先生通过字形深入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作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张先生表达的新观点和新思路表示赞赏和认同。

 


 

主讲人简介:

张廷银,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著有《魏晋玄言诗研究》《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