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文讲堂·名家讲坛丨徐正英:上博简《孔子诗论学》研究现状批判与未来指向

发布者:文学院2发布时间:2025-09-18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16日,应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正英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上博简〈孔子诗论学〉研究现状批判与未来指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王浩教授主持,马晓舟副院长、陈丹奇、田有余等老师及文学院硕士生、博士生50余人参加。

  

 

徐正英教授指出,上博简《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结构严密且体系完备的诗学专论。自2001年整理面世20余年来,学界在简文作者认定、简序复排、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上成果丰硕,但核心的“诗学”研究仍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形成系统体系。在研究现状批判中,徐教授针对关键问题剖析:作者认定上,驳斥“子夏说”“子羔说”等八种非“孔子说”观点,结合简文“孔子曰”的贯穿性及《古书通例》“先秦著作不必亲著”标准,确认孔子“授诗者”身份;简序复排上,否定“留白简本无文字”“打散编排留白简”等说法,支持“留白简先写后削”“整体编排”及“简1置于篇末”,并提出全新复排顺序;诗学内涵研究上,指出成果多为“零散点位”,未形成“诗学思想有机体”;诗学史意义与文献对照研究上,认为现有研究偏宏观,且因《孔子诗论》在汉代“缺席”,不应牵强讨论其对汉后诗学的“继承影响”。谈及未来研究,徐教授提出围绕简文“三大层级”推进:第一层级通过“单篇——组内——组外”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诗经》的“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第二层级归纳“四诗”(颂、大雅、小雅、邦风)特征,梳理“观俗说”“抒怨说”等学说联系,凸显诗学批判性与“民本”底色;第三层级探讨“诗亡隐志说”“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价值,最终构建孔子诗学与文艺思想体系。徐教授最后强调,未来需将《孔子诗论》与《诗经》《论语》等“共时性”文献深度融合,突破“零散诗学”局限,彰显这部先秦专论的划时代意义。

 

 

最后,王浩教授对徐正英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进行简要总结。他指出,徐教授的研究突破了“熟体研究”的传统印象,未停留于单纯的文字释读,而是将《孔子诗论》界定为成体系的文献,这一认知高度值得肯定;同时,该研究不仅能引导大家以“整体系”思维研读文献,还明确了可后续深入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切实帮助。王浩教授也对学术研究提出建议,强调需梳理学术史并重视新材料。

 



主讲人简介

徐正英,男,1960年11月生,河南省濮阳市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先后师从王运熙、赵逵夫、黄天骥先生、曾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高级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北京文史馆馆员。兼任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编委、《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主编、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出土文献文学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80余篇,出版著作12 部,代表作有《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等。近年在权威刊物《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的 20 余篇学术论文,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论文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